基因编辑技术对玉米种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育种效率
改良性状:基因编辑技术可直接针对玉米基因组中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修饰,如通过编辑 ZmRLK7、ZmCEP1 等基因提高玉米产量,编辑控制叶夹角的基因 LG1 和 ZmRAVL1 创制紧凑株型种质材料,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加速品种选育:传统育种需经过多代杂交、筛选,过程繁琐且耗时。基因编辑技术能直接创造新的变异,快速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系,加快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例如对玉米 ZmDMP 和 ZmPLA1 基因进行编辑,可获得单倍体诱导系,有助于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应用,加速品种遗传改良和育种进程。
丰富种质资源
创造新种质:基因编辑能够在现有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新性状、新类型,增加了玉米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如通过编辑相关基因,创制出糯性、香味、特殊蛋白质含量、需氨基酸含量等品质改良的新种质资源,为玉米种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遗传材料和选择空间。
拓宽遗传基础:玉米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驯化过程中,遗传基础逐渐变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育种中基因连锁的限制,将一些野生近缘种或其他品种中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栽培品种中,拓宽玉米的遗传基础,提高其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适应能力。
提升玉米品质
营养品质改良:通过编辑控制玉米蛋白质、糖类、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合成或代谢的关键基因,可提高玉米的营养品质。如优化玉米蛋白质的质量和结构,提高其营养价值,或改变玉米油脂的组成和比例,改善玉米油脂的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加工品质提升: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改良玉米籽粒的硬度、色泽、黏性等加工特性,使其更适合不同的加工需求。例如,提高淀粉的品质和消化吸收率,为食品加工提供更高品质的原料,从而提高玉米的经济价值。
增强抗逆性
生物逆境抗性增强:通过编辑玉米中的相关基因,可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抗性。如编辑与玉米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使玉米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非生物逆境抗性提高:针对干旱、盐碱、低温、高温等非生物逆境,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修饰相关的抗逆基因,提高玉米在这些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例如,编辑玉米中的 PacC 基因,可获得抗旱性增强的玉米品系,有助于提高干旱地区玉米的产量和稳定性。
推动产业发展
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抗除草剂、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灌溉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工管理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玉米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提升市场竞争力: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快速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多样化玉米产品的需求,使玉米种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有助于推动玉米种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种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不过,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种业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伦理问题以及公众对基因编辑作物的接受度等,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强相关的监管和公众教育,以确保其安全、合理、可持续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