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玉米种业如何应对病虫害的新变化?

2025-06-02 16:17:00
1968次

玉米种业应对病虫害新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品种选育与改良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根据不同区域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玉米品种。例如,在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偏重发生区,选用抗虫品种;在玉米南方锈病、大斑病等病害高发区,选用抗病品种。像郑单958、沃玉3号等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就值得考虑。

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抗虫相关基因导入玉米基因组,提升玉米抗性。如转移抗真菌病的几丁质酶基因、抗虫害的Bt毒蛋白基因等,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抗虫性能的品种。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 - Cas9系统,对玉米特定基因进行准确编辑,增强其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还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筛选具有优良抗病虫基因的种质材料,深入理解玉米与病虫害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育种提供新思路。

构建基因组合及多元化:对多个抗病抗虫基因进行组合,培育具有多重抗性的玉米品种,使其抗性更持久稳定。并将抗病抗虫基因与其他优良性状基因结合,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新品种。

农业防治措施

轮作与深耕:遵循“三年轮作”原则,避免连作导致土传病害累积。秋收后及时清理病株残体,深耕土壤30厘米,破坏越冬虫蛹栖息环境,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和传播。

合理密植与施肥: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科学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搭配肥料,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虫能力。例如,增施磷、钾肥和微肥,避免偏施氮肥。

清洁田园:麦收时进行机械灭茬、粉碎秸秆或及时清理麦秸,破坏粘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的适生环境。玉米出苗后及时清理麦秸,保持玉米苗周围清洁。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如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利用植保无人机或人工释放,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同时,保护和利用其他有益生物,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形成生态防控屏障。

生物农药应用:使用生物防治药剂,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可防治地下害虫;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可在害虫幼虫低龄期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物理防治

理化诱控: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于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害虫,可利用性诱剂、食诱剂诱杀,减少害虫交配和产卵。理化诱控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提高防治效果。

其他物理方法:苗期可采用蓝色粘虫板防控蓟马,每5米悬挂一张,节省成本。人工摘除玉米螟卵块,在产卵盛期每3天巡查一次,可减少虫口密度。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根据不同区域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规律,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包衣或拌种。如选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硫双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防治地下害虫,兼治蓟马、灰飞虱、线虫矮化病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氟唑环菌胺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防治根腐病、纹枯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等。

关键期施药: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合理选用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防治纹枯病;在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 - 10天再喷1次。注意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确保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监测与预警

病虫害监测: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监测和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无人机遥感、智能监测设备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预警与应急响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制定应急预案,当病虫害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病虫害损失。

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强科研投入:加大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加强对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防治水平。例如,推广智能育种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育种过程中的准确控制和有效管理,加速新品种的研发速度。

石家庄种业,河北玉米种业,玉米种业源头

  • 菜单